河池市:“四步”打实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品质
2013年进入汛期以来,河池市先后遭受了5次暴雨至特大暴雨的降雨过程,由于监测及时,发布预警准确,反应迅速,各项防汛抗洪措施具有针对性,五次特大暴雨仅造成少量农作物受灾,无人员及大牲畜伤亡事故,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初露成效。
从2010年开始,为了确保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质量,扎实打造品质,该市强力推进,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建全管理机构,规范项目管理。要求建立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或项目法人,落实管理人员,从施工、安全、质量、财务、档案等方面明确项目规范管理,科学、统筹站点布设,县乡村联动,严把设备材料的进场、设计变更批复、资金的支付等环节关。二是抓好群测群防,保证群众知晓。做好县、乡、村、山洪灾害危险屯四级联动,按“9个一”要求,强调预案简洁易懂及可操作性,并加强宣传、培训和演练,做到一旦将要发生山洪灾害,要让每一个老百姓,妇孺皆知山洪预警信号、撤避路线和安置场所。三是强化技能培训,发挥项目效益。采取层层培训的原则,4月17至18日河池防办在东兰县办了一次山洪灾害防治非工措施培训班,特别请到了自治区防汛办、气象、水文以及福建四创软件公司的专家进行点对点培训,然后各县(市、区)又对乡镇、乡镇对村屯进行层层培训,全方位提高防治非工程措施操作水平及信息判读能力。四是加强协调沟通,落实管理维护。根据自治区财政厅印发的《关于印发广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该办积极与市财政与各县水利局协调沟通,落实项目后期管理维护经费。目前,除第三批5县还未竣工验收外,其余6个县基本落实了维护经费。
目前,全部项目建设有建成516个自动气象监测雨量站、18个自动监测水位站、44个简易雨量站、24个简易水位站以及110座水库动态监管系统,编制乡级预案共149个,村级预案共1017个,组织培训共5730人,组织演练共35950人,发放培训材料共428920份,发放预警设备共4995套。从而使全市历史上首次构建起纵深、横向、立体的监控监测预警系统体系网络。